发展规划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关于胶州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8-01-23  来源:胶州政务网

市发展改革局局长  郝国新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胶州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全市上下在市委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推进“四体系一环境”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创新发展,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129亿元,增长9%。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8亿元,增长12%。预计外贸进出口总额412亿元,增长12%。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13.9亿元,增长6%;青岛市级重点项目开工率88.1%,完成投资203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5亿元,可比口径增长10.9%;完成地方级税收收入50.3亿元,税收占比52.1%,同比提高4.1个百分点。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30元,增长8.5%;实现新增就业创业4.5万人。我市在首届中国县域经济高峰论坛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报告(2017)》中,综合竞争力、投资潜力分别列全国第11位、第4位。

  (二)产业结构深入调整,新旧动能有序转换。制定了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总体方案,着力实施八大工程,发展十大产业,开展“一业一策”行动,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动能贡献不断增强。出台了激励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15条意见,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以上,制造业用电量增长11.9%。推进“存量变革”,开展“地条钢”排查整顿,整治“散乱污”企业346家,停产整改化工企业65家。房地产去库存成效显著,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2.9%,去化周期降至6个月左右。强化“增量崛起”,产业新动能加速显现,68个智能制造项目列入青岛市互联网工业“三个五”项目库,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0%,规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0%,我市成功获批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城区。农业加快向“新六产”转变,6个镇办获评青岛市农村电商示范镇,我市连续3年入选阿里电商百佳县。东营渔港获批“全国文明渔港”。按照“一业一策”思路,成立15个专业招商组实施精准招商,重点推进华红湾国际旅游度假区等百亿级大项目。全年新签约内外资项目267个,预计实际利用内资408.7亿元,增长16.8%;预计到账外资8.7亿美元,增长10%。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2万户,增长19.3%。

  (三)重点改革加速突破,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加快推进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出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关于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改革举措。在李哥庄、九龙探索实施“片区式”开发土地运营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定完成"1+N"国企改革施工图,促进市属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整合重组。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启用社会信用信息系统。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取消行政权力事项45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12项,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在青岛地区率先实施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试点。深化“三进三促”服务经济发展活动,有力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创新体系建设,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新认定青岛市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8家、高新技术企业120家,新获评“专精特新”企业113家、“隐形冠军”企业7家、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4项,366个研发项目列入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实施产学研专项行动,推动20个高校与60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4亿元,增长20%。举办首届“金胶州英才周”活动,邀请6名“千人计划”专家和8名海外博士进行产学研对接,全年引进各类人才6000余人。实施“胶州工匠”培育计划,首次选拔20名胶州市“首席技师”。

  (四)加快重大平台建设,承载功能日益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加速构筑活力新城,新签约香港立信、新加坡大牧人等41个项目,东软载波等7个项目投入运营,培育税收过亿元企业4家,电力装备、智能家居、现代物流等高端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加快推进青岛大学胶州校区、院士专家人才公寓、青岛幼儿师范等建设,高品质宜居新城逐步构建。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提速,总规、控规、产业规划进一步完善,新机场航站楼全面封顶,高标准实施电、气、水、路等基础配套建设,安置区主体完工,新签约美国太平洋飞机维修、山航总部基地等一批航空产业项目,空港综保区申建快速推进。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国际知名度有效提升,成功举办“中东欧16+1”和“东盟10+6”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青岛)商务对话会,在境外1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专场推介和经贸洽谈活动,园区落户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达418亿元。胶州湾国际物流园新开2条国际班列,济铁物流园一期建成运营,集装箱中心站到发量达42万标箱,增长18.3%。大沽河度假区签约金东方o颐乐小镇、南信航空科技城等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建成15公里环湖景观廊道,获评首批山东最美湿地公园,全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

  (五)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成功创建文明城市。全力冲刺文明城市创建,我市以县级市第一名的成绩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组织编制新一轮城市总规,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获省政府批复。城市功能持续完善,“两高两铁”等重大工程顺利推进,跨海大桥连接线工程量完成40%,新建改造温州路、北京路等市政道路,整修澳门路等28条道路,整修农村公路95.6公里。整治提升中云、李哥庄等镇办的41个老旧小区,新建海能达热力北部热源厂,建成启用市民广场和体育中心。东部中央商务区村庄安置区工程主体完工,瑞华小学投入使用。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建成北片区大高、前韩、葛家庄污水处理厂。完成34家企业有机废气治理、10家单位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淘汰28台燃煤小锅炉,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查。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造林面积2万余亩,新增城市绿地107万平方米。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新培育省、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15个。

  (六)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增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改)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40个,举办广场文艺周周演活动近50场,送文化下乡演出近300场。教育体育事业协同推进,制定《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新(扩)建30所中小学幼儿园,成功举办全国动力伞精英赛等赛事。健康胶州深入创建,东方医院主体封顶,成功创建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民生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社保参保企业和参保人数同比分别净增1025家、3596人,连续1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新建2处民营养老院。阳光民生999救助困难群众9.2万人次,发放救助金2.16亿元。实行差别化公租房租金标准,解决住房困难103户。推进精准脱贫,20个省定贫困村和30个经济薄弱村基本实现脱贫摘帽,相关扶贫协作做法获栗战书、汪洋批示,胶州-新疆策勒县辣椒产业扶贫合作获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刑事警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安全生产事故同步下降。统战、双拥、老龄、民族宗教、老干部、关心下一代、残疾人事业、防震减灾等工作稳步发展。

  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发展质量和效益不够高、人才和科技支撑不够强、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不够快、基础设施配套不均衡、部分领域公共服务水平不够高、经济体制改革还需深入推进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领各项工作,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牢“五大发展平台”和“四体系一环境”建设两大重点,努力在新旧动能转换、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中走在前列,着力打赢安全生产、生态环保、脱贫攻坚、金融风险防控、社会稳定的攻坚战,为把胶州加快建成宜居幸福的现代化空港新区而不懈奋斗!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经济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可比口径增长1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到账外资和实际利用内资分别增长10%。

  --转型升级。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00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提升0.2个百分点,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5亿元,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5%。

  --生态环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2%。空气细颗粒物(PM2.5)年日平均值下降2.4%,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2.52%,重点地表水水质达标率80%。河流治理66.75公里,造林面积2.5万亩。

  --就业民生。参加养老保险的新就业人数达到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零就业家庭确保动态清零。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

  这样安排,是根据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兼顾现实导向需要和客观条件可能,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效益方面的指标安排,有利于引导各级各部门进一步转变思路,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同时,主要经济指标安排多是预期性、引导性的,具体执行中争取完成的更好一些。为顺利完成各项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落实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一业一策”行动计划,精准施策助力产业发展。一是推动新兴产业规模提升。加快“四新”“四化”发展,围绕智能制造装备、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交通、电子商务等重点产业领域,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融合经济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加快打造一批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顺应消费需求新变化,推动医药、医疗、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信息、文体教育、旅游休闲等领域消费新业态。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1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实施企业壮大、科技支撑、品牌升级、人才兴业、服务提升“五大工程”,滚动推进总投资230亿元的5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争创国家级木器家具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实施电力装备产业名城品牌建设行动,构建千亿级电力装备产业链。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李哥庄制帽、胶莱辣椒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积极申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群转型示范区。深入推进“三品”工程和“标准化+”行动,新增注册商标2000件,争创青岛市级以上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15件。三是“一业一策”助推行业和企业发展。围绕优势做强、传统做优和新兴培育,推进落实63个行业行动计划,促进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制造、医药制造等重点行业率先突破发展,力争全年营业收入过百亿的行业达到15个。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全年市场主体达到15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00户以上。加强上市企业培育,力争青禾人造草坪、达能环保向证监会报送申报材料。

  (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激发发展活力。发挥改革的关键作用,重点抓好“破”、“立”、“降”等关键环节,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动力。一是扎实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搭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PPP项目库,拓宽资金来源和投资渠道,促进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更加精准、有效。稳步推进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产资本化,盘活政府存量资产,置换出政府资金投向新项目。促进“片区式”开发和土地运营,统筹我市建设用地收储运作、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出台资产整合方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企业在招商、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对全市发展的贡献。二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建立闲置土地、厂房等资源税收清理和统计法落实情况多部门联合检查机制,促进企业升规纳统,培育新增税源。着力压减过剩落后产能,继续开展对违法违规生产使用“地条钢”、“电解铝”等行为的排查整治,严格整治“散乱污”企业和危化品生产企业。三是努力降低企业成本。着力打造高绩效“亲清”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电政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建设智慧中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多证合一”等改革。着力完善金融供给,发展产业金融,深入建设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保险专区,引进基金公司、资产评估、融资租赁等机构,深化过桥服务基金和主办银行制度,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金融服务需求。四是防范化解风险。强化经济运行调度,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加强金融重点领域监测预警,建立逃废金融债务综合防控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深入推进信用胶州建设,构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信用奖惩机制。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创新引领新格局。努力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创新体系,以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专项行动,支持大中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200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培育壮大一批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二是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智能家居、橡塑装备等重点领域,建设面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平台,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特锐德申报国家级实验室,力争新创建青岛市级及以上各类创新平台19家左右。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库,联合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标准研究与制定等,新建10家专家工作站,力争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15亿元。四是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施“金胶州英才集聚”行动,持续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力争引进院士、“千人计划”专家4人,外国专家和留学归国人才160人,硕博士490人以上。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培育省、青岛、胶州市级“首席技师”等高技能人才。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青年企业家。

  (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全力抓好定向招商。扎实开展“一业一策精准招商年”活动,推进“千企招商大走访”,围绕智能制造、临空经济等15个重点领域,分别对接走访行业20强重点企业,大力开展资本招商、委托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着力抓好税源经济,研究出台更加精准、更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总部经济引进力度。加强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积极承接产能转移。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内资150亿元,到账外资9.6亿美元。二是拓展提升对外贸易。实施对外开放引领工程,选择一批重点行业制定具体的对外贸易扶持政策。培育壮大外贸交易平台、对外贸易重点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外贸特色小镇,推动传统外贸企业提档升级。三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对外开放的龙头作用,突出“投资贸易引领、双向产能合作”,助推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贸易、研发、制造加工、基础设施和园区建设,开展国际间产业链、价值链协作整合,加强国际产能合作。

  (五)全力抓好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一是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统筹抓好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分解细化、压实责任,做好项目服务、建设、纳统等工作。抓好180个以上投资过亿元项目建设,力争入库纳统新开工过亿元项目70个,确保完成投资150亿元。力争青岛市级重点项目新开工40个、竣工或投产18个,全年完成投资160亿元以上。建设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3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80亿元。二是推动民间投资稳步增长。制定出台我市扩大有效投资的实施意见,落实好山东省、青岛市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鼓励企业通过上市、并购重组、引入基金等渠道融资,破解项目建设资金瓶颈,力争全市民间投资增速达到10%左右。更加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三进三促”活动,认真落实企业服务经理人制度,及时解决制约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工作的突出问题。三是强化项目谋划储备。提出一批近两年拟建设的具有全面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库。启动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建设工程,组织论证一批符合“四新”“四化”要求的新项目充实到重大项目库中,积极加以推进。

  (六)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增强综合承载功能。一是融合发展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香港万信、瑞典阿法拉伐等27个项目主体竣工,德国欧开等16个项目投产运营,有序推进开发区西扩,完善“一核四区”功能配套,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二是突破发展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着力完善组织架构,创新“管委会+公司”管理体制,全力推动机场、“三横一纵”道路、机场高速连接线等建设,加快申建空港综保区,完善《临空经济区综合开发方案》,做好南部商务区和北方消费中心规划建设,推动航空产业项目聚集,全面拉开139平方公里核心区发展框架。三是提速发展青岛欧亚经贸合作产业园区。落实“一中心、多园区”发展规划,组建欧亚发展基金,筹建俄罗斯工商中心,紧密对接上合组织峰会,办好“一带一路o青岛板桥镇论坛”,积极打造“一带一路”双向投资贸易服务体系。四是转型发展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加快推动从物流集聚向贸易集聚转型,努力申建B型保税物流中心和铁路开放口岸,创建山东省首家国检试验区,力争全年集装箱到发量达到50万标箱。五是提档发展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加快金东方o颐乐小镇、丽宝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发展“旅游+文化、金融、健康”新模式,提升对游客的吸引力和美誉度,力争游客量突破150万人次。

  (七)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是推进镇域统筹发展。加快胶莱辣椒文化产业小镇、里岔农产品物流小镇、铺集足球小镇、洋河生态乐游小镇等建设,推动李哥庄镇、胶西镇与主城区融合发展。优化调整各镇办园区布局及产业规划,加快现有园区“腾笼换鸟”和集约发展,分别打造200-300亩左右的特色产业板块,作为新引进项目承载区。二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电子商务、休闲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支持壮大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优质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5%。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粮食安全。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推进南部东西大通道建设,带动西南部镇办更好的融入大青岛发展格局。改造150公里农村公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改造升级74个村庄管网,将143个新增饮水困难村纳入应急饮水工程,加快燃气、供暖、信息网络等向村居延伸。巩固农村改厕工作成果,深化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确保达标村覆盖率70%以上。四是加快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按照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要求,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落实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

  (八)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加快打造美丽胶州。统筹推进治污、治水、治厕、面源污染整治和植树增绿,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一是抓好水环境治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湾长制,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建成2处镇级污水处理厂和6处污水处理模块,稳步提升城区“三河”水质,抓好胶河、跃进河等河流治理,全年完成河流治理66.75公里,重点地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80%。建设胶州湾国家级海洋公园。二是强化大气污染防控。加快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加强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农村秸秆禁烧专项治理,扩大环保物联网平台监控范围,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力争PM2.5年日平均值下降2.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52%。三是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胶州市土壤污染防治暨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方案》,发展水肥一体化2.4万亩,积极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力争实现绿色防控面积33万亩次以上,全年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均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四是开展“生态胶州绿化提升”行动。统筹实施城区裸露土地和道路绿化整治,完成胶州湾高速出入口节点景观绿化提升工程,建设九顶莲花山特色经济林标准化园区,新建和提升道路、水系林带1.5万亩,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1万亩,全力争创国家森林城市。

  (九)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优化社会治理格局。一是优化提升城市发展格局和配套功能。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开展交通体系等专项规划研究。编制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总体方案,建立大数据中心、“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加快推进“两高两铁”及地铁8号线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推动青连铁路客线、济青高铁建成通车,同步启用胶州北站。加快城市路网改造,延伸拓建柳州路、温州路、上海路、南坦大街等。完善供水、供暖、供气、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布局一批规范便民的公共厕所。推进南坦片区、北岭片区、青州路48号等老城区地块拆迁改造,完成1647户棚户区改造任务。推进海绵型建筑、小区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加快重点片区有机更新。编制完成阜安工业园、北关工业园等7个片区转型升级方案。实施西部城区核心区和胶州公园片区改造,高标准启动东部中央商务区A区南岸商务中心,适时征迁B区,开建机场人才公寓。三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健全网格化监管机制,有序扩大省级深度保洁示范路和精细化管理达标路创建范围。整治33个老旧小区,大力推进物业管理标准化。推进市容环境精细化治理,加大占路经营、乱设广告等治理力度,加强违法建设治理。建立智能化交通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增加公共停车泊位,推进城市停车服务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适当扩大城市运营领域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四是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打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的攻坚战,开展“大快严”集中行动,加快建设“天网”三期工程,扎实推进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深化食药安全全程监管,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深入推进“敞亮工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创新公共服务投融资机制,用足用好社会资本,提高公共服务供给和民生保障水平。一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统筹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校际间的差距,新建幼儿园23所,新建、改建、迁建中小学24所,规划建设教育片区,完善教育引智和教师培训机制,解决好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问题。着力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大力引进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医疗人才,加快推进胶州市东方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胶州妇女儿童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建设,打造“智慧医保”平台,建立异地转诊APP服务,大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完善体育设施,建成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一期,承办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男子足球赛。实施优秀文化传承工程和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办好第五届中国秧歌节。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促进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推进大众创业工程,全年新增创业850人以上,发放创业贷款1500万元以上。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健全“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农村敬老院提升工程。完善“阳光民生999”大救助体系,做好白血病等大病救助。完善以公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培育住房租赁市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展志智双扶、兜底保障、志愿扶贫三大行动和班子强村、产业富村、服务兴村三项工程,巩固脱贫帮扶成效。协同推进爱国卫生、老龄、双拥、妇女儿童等工作。三是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道德典型宣传,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文明单位、村镇、校园、家庭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建立"6+1"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巩固和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提升城市文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