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预决算 首页 > 信息公开 > 财政信息 > 财政预决算

胶州市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6-01-01  来源:胶州政务网

 

一、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各级财税部门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强化收入征管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圆满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财政预算收支任务,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财政收入情况

2005年8月份,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通知》,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调整,调整后地方财政收入的规模和统计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新的统计口径,2005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92718万元,按照青岛市考核口径增长38%。主要收入项目有:

1、工商税收完成52934万元,同比下降2.8%。其中: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完成15500万元,下降6.8%;营业税(80%部分)16465万元,下降7.5%;个人所得税(40%部分)2824万元,增长15.5%;城建税3819万元,增长10.7%;房产税4645万元,下降11.7%;土地使用税5146万元,增长7.3%;印花税1546万元,增长2.6%;

2、企业所得税(40%部分)完成5948万元,增长43.6%;

3、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等农业税收完成25039万元,同比增长131.4%。其中:耕地占用税17101万元,契税7915万元;

4、专项及基金收入完成4119万元,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2036万元;排污费收入(90%部分)690万元;水资源费收入309万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928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156万元;

5、其他收入完成4678万元,其中:罚没收入3337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781万元。

(二)财政支出情况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00426万元,增长18.5%。剔除城市维护费、科技三项费用、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等专项支出24455万元后,一般性财政支出75971万元,增长17.6%。主要支出项目有:

1、支农支出及农林水事业费支出6319万元,增长23.7%;

2、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228万元,增长22%;

3、城市维护费支出4778万元,增长16%;

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33251万元,增长20.5%。其中教育事业费27405万元,增长20.8%;医疗卫生支出2933万元,增长19.8%;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及社会保障支出3990万元,增长25.7%;

6、行政管理费支出21629万元,增长19.4%;

7、公检法司支出7154万元,增长21.6%;

8、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3127万元,增长20.1%;

9、环保支出767万元,增长17.6%;

10、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426万元;

11、基本建设支出10564万元;

12、债务利息支出4692万元;

13、其他支出501万元。

(三)财政平衡情况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92718万元,体制结算净收入7725万元,全市可用财力为100443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100426万元,结余17万元。

2005年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

1、财源建设实现新突破。牢固树立“经济决定财政”的财源观念,健全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着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一是完善镇(办)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修订镇(办)利用外资、内资、民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促进各镇(办)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为全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体制基础。二是加大对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意见,兑现了企业知名品牌奖励政策。积极推进出口退税改革,对企业出口退税做到足额退付,推动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落实税源建设激励机制。出台财政突出贡献单位考核奖励办法,对20户重点纳税企业负责人给予奖励,充分调动企业依法纳税的积极性。2005年,全市上缴税收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14户,比上年增加6户。四是强化部门财源建设奖惩措施。修订争取上级资金奖励办法,全年各部门争取上级资金2.7亿元。足额安排招商引资经费,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为培植后续财源奠定坚实基础。五是拓宽财源建设融资渠道。由财政投资中心投入1650万元设立了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为中小企业筹资、融资搭建了平台。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金融资金、社会资金近亿元用于东部滞洪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有力的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财政收入迈上新台阶。“十五”期间,加强税收征管,挖掘增收潜力,地方财政收入总量快速膨胀。2005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九五”末的3倍,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一是加强对市镇两级收入运行质量的考核。调整财政管理体制,完善财政工作考核办法,保障全市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二是调动各级财税部门收入征管的积极性。认真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方针,制定财税部门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任务考核奖惩办法,财、税、库部门协调配合,确保财政收入及时、均衡入库。三是构建综合治税的协税护税网络。出台《关于加强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的意见》,通过涉税信息传递、源头控管、委托代征等方式,建立起“政府领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入”的综合治税运行机制,有效地减少了税收收入流失。四是建立收入征管的监控网络。进一步完善“金财工程”,通过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 实现财、税、库横向联网,提高税款征收、入库的速度,为财税部门实施税源动态监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重点支出取得新成效。一是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投入专项资金256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高效粮食示范区建设、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发展,并解决了100个村8.3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认真落实对粮食、良种、农机购置的“三补贴”政策,全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1016万元,兑现农作物良种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245万元。2005年全市用于“三农”的各项财政性投入达6319万元,增长23.7%。二是突出对教育的投入。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统筹财力2400万元,用于提高乡镇教师工资标准、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以及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和增加公用经费。筹集资金1600万元新建了新城区小学、改建了第二实验小学、扩建了第四中学,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全年教育支出27405万元,增长20.8%,超出一般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2.3个百分点。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先足额安排城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保证了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筹集资金1500多万元,进一步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合农民达到56.4万人,参合率95.3%,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四是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全年市本级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改善农村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公共卫生工作网络、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建设,初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卫生服务体系。五是确保政法部门专项支出。筹集资金2000万元,用于公安四级信息网络、第二消防站、基层法院建设等项目,有力推动“平安胶州”的建设。六是保障重点建设项目资金需要。多方筹集资金1.65亿元,投入胶莱水厂、西部商贸区、粮食储备库等政府实事建设和“一环四线”、村村通油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后劲更足。

4、财政改革取得新成绩。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实施零基预算,完善预算的审批、监督机制,2005年62个市直部门预算全部提交并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预算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约束力进一步增强。二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出台《胶州市政府采购工作规程管理暂行规定》等九项制度,实现“采管分离”,规范政府采购行为。2005年政府采购合同总金额4527万元,节省资金616万元,资金节约率13.6%。三是切实强化财政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深入开展财政法规和税收征管质量专项检查,查处违法违规金额 1500多万元,严肃了财经法纪。加大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的决算审查力度,全年审核政府基本建设投资额4.7亿元,审减资金7088万元,审减率达15%。四是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全年免征农业税收2593万元,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加大对困难镇的转移支付力度,出台了村级经费保障办法和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全年共安排转移支付资金4300万元,保证取消农业税后镇、村组织的正常运转。五是积极支持企业改革。筹集资金2600多万元,将原工业系统破产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全部缴清;筹集资金1200万元,完成粮食购销企业职工安置中的身份置换,推进国有粮食流通企业改革;市财政投资中心运用市场化机制收购进出口公司所属企业有效资产,妥善安置该系统的全部职工,为财贸系统企业改革探索了新路。

各位代表,在各项政策性调整因素多、财政平衡压力重的情况下,2005年能够完成全年预算任务,是市委正确领导、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工作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财政增收的结构不够合理,工商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不小差距;除部分企业债务向财政转移外,取消农业税后的村级债务也出现了向财政转移的倾向;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所要求的财政保障能力与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由于财力紧张,上级出台的部分调资、补贴项目我们还没有全部兑现等等,都对全市财政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市上下仍需牢固树立勤俭节约办事业的思想,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集中资金保重点、保发展,确保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支平衡。

二、2006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 做好今年的各项财政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全市财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市委重大决策,狠抓增收节支,壮大财政经济实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继续深化财政改革,逐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市实际情况,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是:

(一)财政收入

2006年,全市安排地方财政收入116000万元,增长25%。主要收入项目明细如下:

1、工商税收72000万元;

2、企业所得税(40%部分)8000万元;

3、契税和耕地占用税15000万元;

4、专项收入5300万元,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2700万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收入1500万元,排污费收入400万元,水资源费收入400万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收入300万元;

5、其他收入15700万元,其中:罚没收入3000万元,行政性收费及基金收入12700万元。

(二)财政支出

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安排122000万元,增长21.5%。主要支出项目有:

1、支农支出和农林水事业费支出7700万元,增长21.9%;

2、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750万元,增长23.4%;

3、城市维护费支出5650万元,增长18.3%;

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39800万元,增长19.7%。其中教育事业费33400万元,增长21.9%;医疗卫生支出3500万元,增长19.3%;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及社会保障支出3650万元,同口径增长22.1%;

6、行政管理费支出25700万元,增长18.8%;

7、公检法司支出8900万元,增长24.4%;

8、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3650万元,增长16.7%;

9、环保支出1200万元;

10、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500万元;

11、基本建设支出15500万元;

12、债务利息支出5500万元;

13、其他支出500万元。

(三)财政平衡情况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16000万元,体制结算净收入预计为6000万元,全市可用财力预计为12200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安排122000万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三、严格依法理财,努力增收节支,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为确保财政预算和全年财政工作任务的完成,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进财源经济建设,加快地方经济发展。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把加强财源建设同我市“十一五”规划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调整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政策,促进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调整完善争取上级资金奖励办法,增加地方财力。调整完善财政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促进财源增长政策体系,做大作强经济“蛋糕”。

(二)依法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强综合治税力度,严格依法治税。完善财税库网络系统,拓展财税库信息功能,推动“金财”工程建设。强化非税收入管理, 完善财政工作考核办法,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思想,落实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政策,优先保证全市行政事业人员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重点保证农业、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公共卫生、“平安胶州”等社会公共支出。积极筹集、融通资金,支持东部滞洪区等政府实事和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城市化战略进程。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四)积极深化财政改革,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严格预算执行,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用足用活财政政策,逐步解决商贸系统企业历史遗留问题。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五)强化财政监督管理,规范依法理财行为。认真贯彻《预算法》、《会计法》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强化财政监督。加大内部监督检查力度,完善财政资金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牢固树立执政为民思想,加强财税部门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水平。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将在中共胶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确保完成全年预算任务、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