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一、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351”奋斗目标,开拓进取,干事创业,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大力开展增收节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预算任务,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财政收入情况 2004年安排预算时,按照2003年统计口径,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安排72000万元,增长20%,剔除出口退税因素后,实际安排地方财政收入任务57000万元。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04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0077万元,同比增长33.1%;剔除出口退税,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净额66280万元,按青岛市通报口径,增长40.5%。主要收入项目有: 1、工商税收完成40640 万元,同比增长27.9%。其中:剔除出口退税13797万元后,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完成2842万元;营业税(80%部分)17793万元,增长26.2%;个人所得税(40%部分)2444万元,增长20.7%;城建税3450万元,增长22.1%;房产税5261万元,增长68.9%;土地使用税4794万元,增长41.2%;印花税1507万元,增长35%; 2、企业所得税(40%部分)完成4142万元,增长15.3%; 3、农业税收完成12851万元,增长33.3%。其中:农业税2030万元,耕地占用税8369万元,契税2395万元; 4、专项收入完成2297万元,增长13%。其中:教育费附加收入1448万元,增长22.7%;排污费收入(90%部分)642万元;水资源费收入225万元; 5、其他收入完成6350万元,其中罚没收入3911万元,行政性收费收入1919万元。 (二)财政支出情况 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84715万元,增长20.2%。剔除城市维护费、科技三项费用、基本建设、企业挖潜改造等专项支出20116万元后,一般性财政支出64599万元,增长15.9%。其中市级财政支出30503万元,占全市支出的47.2%;镇(办)级财政支出34096万元,占全市支出的52.8%。主要支出项目有: 1、支农支出及农林水事业费支出5107万元,同口径增长17.6%; 2、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826万元,增长43.4%; 3、城市维护费支出4119万元,增长21.1%; 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30332万元,同口径增长15.3%。其中教育事业费25431万元,增长16.2%;医疗卫生支出2448万元,增长29.1%;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及社会保障支出3174万元,增长29.1%; 6、行政管理费支出14756万元,增长23.4%; 7、公检法司支出6364万元,增长30.6%; 8、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2603万元,增长16.6%; 9、环保支出652万元,增长2.8%; 10、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575万元; 11、基本建设支出12262万元; 12、债务利息支出1742万元; 13、其他支出521万元。 (三)财政平衡情况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2004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66280万元,体制结算净收入18573万元,全市可用财力为84853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支出84715万元,结转下年122万元,当年结余16万元。 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的主要特点是: 1、财源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全面推行了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制定了全市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镇(办)、市直部门的财源建设目标,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二是强化了财源建设激励机制。出台了纳税大户和争取上级资金奖励办法,全市上缴地方税收超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8户,争取上级资金2.2亿元,有效增加了我市财力;完善了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全年引进过千万美元的外资大项目40 个,过亿元的内资大项目10个,招商引资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落实了财政扶持政策。全年办理出口退税5.52亿元,超出上级核定我市退税基数43%,推动了外向型经济快速增长。2004年全市外贸出口15 .6亿美元,增长25.6%。四是拓宽了财源建设资金渠道。以市财政投资中心为平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吸引各种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1.6亿元用于东部滞洪区和新城区等重点工程建设,推动了我市的可持续发展。 2、财政收入“蛋糕”不断做大。一是积极应对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相应措施办法,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最大限度减少了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对地方财力的影响。二是调整完善地方财政体制。以“属地征收、分税分成”为原则,进一步理顺了市、镇(办事处)两级财政分配关系,调动了各级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三是依法强化税收征管措施。严格征收制度,改革征管手段,强化征管责任,加强财、税、库协调配合,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完善财税工作考核奖惩办法,坚持按月分解下达市、镇(办事处)两级收入任务,确保了财政收入及时入库。四是充分挖掘非税收入潜力。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完善土地储备出让制度,加强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全年收缴非税收入资金1.5亿元,统筹非税收入结余1200万元,非税收入对地方财力的贡献不断提高。 3、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全市投入财政支农资金5107万元,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工程建设,并解决了88个村5.8万人的吃水困难问题。及时足额将712.7万元粮食直补款发放到14万种粮农户手中,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二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时发放。全年统一发放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1.9亿元,下半年为离退休老干部优先增发了住房增量补贴,将各级对离退休老干部的关心落到了实处。三是健全社会保障政策支持体系。增加再就业投入,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对符合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困难居民应保尽保,为群众提供了重要生活保障。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老有所养”问题。四是保障重点建设项目支出需要。多方筹集资金1.56亿元,投入三里河公园、平营路、正阳路、海尔大道供水管线改造、四中扩建和实验初中新建等政府实事和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发展后劲更足。五是科技、教育、公检法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证。全市教育支出同比增长16.2%,科技三项费用同比增长43.4%,公检法司支出同比增长30.6%,均超出一般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六是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从严从紧控制每项临时预算支出,尤其是会议费、电话费、车辆燃修费等非生产性支出的审核和拨付,确保了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4、财政改革步伐加快。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统筹考虑预算内、外资金,切实做到个人经费按实际、公用开支按定额、专项支出按财力、资金拨付按进度、支出控制按总额,部门预算首次通过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强了预算的规范化、透明度和约束力。二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研究制定了2004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政府采购标的种类扩大到货物、工程、服务三大类80多个品种。2004年政府采购合同总金额3676万元,节省资金579万元,资金节约率13.6%。三是切实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深入开展财政法规、会计信息质量和税收征管质量专项检查,查处违法违规金额3681万元,严肃了财经法纪。加大政府投资基建项目的决算审查力度,全年审核政府基本建设投资额3.38亿元,审减资金4829万元,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四是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严格按规定减免农业税及附加,税费改革以来农民人均减负106.6元。制定了镇及村级经费转移支付办法,2004年转移支付资金1381万元,有力保证了镇、村组织的正常运转。 各位代表, 在各项政策性调整因素多、财政平衡压力重的情况下,2004年能够完成全年预算进度和工作任务,是市委正确领导、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财政工作中仍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财政增收的结构不够合理,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不小差距;新增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农业税税率降低、工资性支出刚性增长等因素对全市财力影响很大;为化解城市信用社金融风险,市财政向上级财政申请了2.1亿元专项借款,每年需市财政偿还本息3000多万元;部分企业债务风险向财政转移,特别是振亚碳黑集团所借亚洲银行贷款,因企业无力还款,上级财政直接扣减我市财力偿还等等,都对全市财政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市上下仍需牢固树立勤俭节约办事业的思想,大力压缩非生产性开支,集中资金保重点、保发展,确保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财政收支平衡。 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 2005年是实现全市“351”目标的冲刺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承接做好“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全市财政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构建支持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壮大财源经济,做大做强收入“蛋糕”,优化支出结构,增强公共保障能力,深化财税改革,加快财政制度创新,强化财政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结合我市实际情况,2005年全市财政预算安排是: (一)财政收入 2005年,国家继续执行新的出口退税体制,企业出口货物退税仍然抵减地方财政收入,据此,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净收入安排79600万元,比2004年增长20%。预计2005年全市出口退税将超过7亿元,2005年含出口退税全市财政总收入将达到97000万元。地方财政净收入主要项目明细如下: 1、工商税收58700万元; 2、企业所得税(40%部分)5800万元; 3、农业四税6000万元; 4、专项收入2980万元,增长29.7%。其中排污费收入650万元,水资源费收入230万元,教育费附加收入2100万元; 5、其他收入6120万元,其中行政性收费收入3000万元,罚没收入2500万元。 (二)财政支出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安排98000万元,增长15.7%。其中市本级财政支出安排39500万元;镇、办事处、园区财政支出安排58500万元。主要支出项目有: 1、支农支出和农林水事业费支出5920万元,增长15.9%; 2、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200万元,增长20.5%; 3、城市维护费支出4900万元,增长19%; 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35100万元,增长15.7%。其中教育事业费29500万元,增长16%;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及社会保障支出3870万元,增长22%;6、行政管理费支出17200万元,增长16.6%; 7、公检法司支出7650万元,增长20.2%; 8、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2980万元,增长14.5%; 9、环保支出650万元; 10、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800万元; 11、基本建设支出11800万元; 12、债务利息支出3400万元; 13、对口支援支出180万元; 14、其他支出350万元。 (三)财政平衡情况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79600万元,体制结算净收入预计为18400万元,全市可用财力预计为98000万元,地方财政支出安排98000万元,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三、深化改革,依法理财,努力完成全年财政预算任务 为确保财政预算和全年财政工作任务的完成,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财源经济建设,培植和壮大地方财源经济。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把加强财源建设同我市“351”奋斗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做大经济“蛋糕”。制定出台扶持骨干企业的优惠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的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改革财源建设投融资机制,拓宽财源建设资金渠道,健全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调整完善财源建设激励政策,调动各方面培植财源的积极性,形成财源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依法强化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坚持依法治税,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行为,堵塞税收跑、冒、滴、漏。加大“金财”工程建设力度,实施财、税、库联网,实现对全市税源的动态监控。加快城市经营步伐,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搞好国有资产运营,拓宽非税收入领域。完善财政工作考核办法和财税部门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任务奖惩办法,将财政收入指标与经济运行质量挂钩,不断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 (三)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公共保障能力。按照“存量财力保吃饭、增量财力还贷款、经营收益保建设”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支农力度,保证科技、教育、公检法司等重点支出。积极筹措调度资金,适时落实行政事业人员增资政策,逐步解决市与镇行政事业人员工资标准不一致问题。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镇、村组织正常运转。探索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筹集、融通资金,支持东部滞洪区等政府实事和重点工程建设,推动城市化战略进程。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全年财政收支平衡。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密切关注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动态,适时推出应对措施,促进全市外经贸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债务监管,积极探索减轻政府债务负担的方式、方法,减少财政运行风险。完善部门预算,严格预算执行,逐步形成预算有标准、执行有约束、决算有考评的财政管理体系。 (五)强化财政监督管理,提高依法理财水平。认真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强化财政监督。大力开展《会计法》执法检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认真贯彻《政府采购法》,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扩大政府采购规模。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加强财税部门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水平。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财政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让我们在中共胶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促进全市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