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教育新梦想”(上篇) ——胶州一中创新创优教学管理探访
近三年来,胶州一中高考文化课本科录取率逐年攀升,高达99%;1000多名同学达到985、211全国重点高校的录取分数线;100多名学生通过自主招生考试,获得降分优惠;27名学生被清华、北大、香港大学、中科大少年班录取;文科最高分连续四年稳居山东省前三;500多名同学通过艺体高考步入理想大学。
以“尊重个性、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为指引,以“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优秀人才”为目标,胶州一中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模式结出了累累硕果,铸就了一中教育的新辉煌,托起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梦想”。
教学主导
层层垂范引领攀升
核心提示一:
胶州一中的辉煌,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全省一流的教育教学队伍。
在胶州一中,推门听课是常态。学校班子成员将率先垂范,挂靠级部,深入课堂,平均每人每周听课7节,用心细心,与老师们探讨方法,解决问题,追求实效。各级部主任、班主任、教研组、备课组上行下效,互通有无,备课精雕细琢,习题精挑细选,作业精批细改,每个教学环节都专注、精确、追求卓越。
在胶州一中,老师们没有课前课后。下午第四节课,老师们会轮流去班级辅导关键生,经常会到晚上六、七点钟;有些老师的孩子上一年级,接送辅导都顾不上,晚上哄孩子睡下,再起来批学生的作业和试卷;因为任教班级多、课时多,有些老师直接把办公桌搬到了教室旁边的辅导室,以便更方便解答学生的问题……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在胶州一中,让外人艳羡假期里老师们并不悠闲。今年6月8日高考一结束,6月9日,学校就组织教师奔赴临沂等地考察学习选课走班和课程改革方案;6月16日,派级部主任到上海学习关于选课走班、课程改革的经验;6月17日,组织70余名干部教师到华中师大、华中师大附中专题调研;7月12日,组织部分语文、数学教师到河北,主要学习语文、数学两科高考全国卷的应对方法与经验……学校还计划组织中层干部团队到浙江考察学习选课走班、课程改革、志愿填报等方面的内容,派出100多名干部教师到湖北各大名校进行考察学习。
培优抓弱
齐步向前共创新高
核心提示二:
一中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奋斗,也得益于学校在教学策略方面的积极探索。
面对“因材施教”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教育命题,胶州一中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个性化教育,根据个体的不同需要,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都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学校建立了“一生一策”成长档案,制定阶段性的培养计划,记录学生的发展过程,通过导师学情预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一生一策”为载体,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态发展,深入推进“分层分类”教学,培优抓弱促中间,让尖子生吃饱、弱科生吃好、特长生吃早,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学校成立了26个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社团活动,并由专门的教师指导学科兴趣小组,组织他们参加各级竞赛。学生在竞赛和活动中能力得到提升,学科特长得到了发展。学校还加入了C20慕课联盟,成立信息资源中心,教师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微视频,利用周末和假期让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较好地弥补了班级授课制不能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弊端。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对90%的学生有效的教学方法,10%的好学生则是不利的,而对3%的特殊优异的学生更是极大的压抑和扼制。为了给具有特殊禀赋的学生搭建良好平台,胶州一中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推行翻转课堂,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充分的动脑、动笔的实践机会;建立精英自修室,配备语文阅读、时政要闻、高考研究、网络等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的视野;成立英才论坛,为精英特长生群体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切磋的机会,形成一个奋进、互助、竞争、共享的精英团队。
多元发展
培育英才精彩突破
核心提示三:
以教育个性化实现学生发展多元化、升学渠道多元化,最终成就每个学生的成长精彩。
学科竞赛成绩斐然。近三年在“五科竞赛”中有6名同学获国家一等奖,90多名同学获国家二等奖,学校被山东省物理学会、山东省竞赛委员会授予“第3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金牌学校”。在英语及语文各项竞赛中,有300多名同学获得全国一、二等奖。
创新发明成果丰硕。学校师生累计完成创造发明作品1000多件,申报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400多件。学校先后被授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基地、青岛知识产权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传统武术亮点纷呈。学校是青岛市武术特色学校,编写并开设了《武术校本课程》,《武术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研究》被教育部列为全国“十一五”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并被确定为实验学校。学校武术代表队先后代表胶州市参加香港国际武术节、省市武术锦标赛,共摘取奖牌136块,其中金牌62块,并先后荣获十四届、十五届、十七届青岛市武术锦标赛团体冠军。
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学校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不断加强与国外友好姊妹学校的合作与交流,目前已与美国、韩国、加拿大、英国等10余个国家的大学、高中建立了友好关系,师生互访达到1500余人次。(刘民军 王钰淇)